外需放缓、消费无法跳跃式增长,适度投资来稳定经济运行非常必要
记者:当前我国为什么要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,并加快一批重大项目的审批和实施?
刘元春: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增速呈现放缓态势,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可能带来财政、就业等方面的问题。从增长的“三驾马车”看,外需面临形势更加严峻,出口增速低于预期;消费短期内不会出现跳跃式增长,因此,通过适度的投资规模来稳定经济的运行非常必要。
孙立坚:欧债危机陷入僵局,在债务违约风险加剧的情况下,德法等国的银行业受到较大威胁,企业都将资产变现准备“过冬”。财政的紧缩短期内也会影响居民的就业和消费。虽然今年我国对金砖国家的出口保持了较高增速,但金砖国家对外依存度都比较高,受外部形势的拖累,今后经济增速也可能下滑。因此,我国外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。
当前形势比2008年要好得多,经济增速放缓有其必然性,投资扩大并非“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”
记者:有市场人士认为,我国可能出台类似于“4万亿”的投资计划,您如何看?
刘元春:此次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,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“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”。目前来看,虽然一季度GDP增长仅为8.1%,4月份用电量同比增长3.7%,创下16个月新低,但我国经济运行还不至于过分悲观。
当前经济形势比2008年实际上要好得多,特别是就业形势还比较乐观。各地并没有出现农民工大规模返乡的现象,相反“用工荒”还在局部地区蔓延。人社部的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32万人,同比增加29万人。这就说明,我国没有必要启动像“4万亿”那样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,当前我们需要适度的投资,但要抑制过度的投资冲动。
从深层次来看,经济增速放缓有其必然性:我国经济处在由出口和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型中,信贷的扭曲和金融风险的上涨导致资金处在去杠杆化过程中,对经济前景的看淡使得企业处于去库存化过程中,还有现阶段我国处于人口红利逐步消失、资源环境成本逐步提高的过程中。这些因素决定了,我国必须处理好短期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的矛盾,让结构性矛盾在增长中逐步释放。
已经把稳增长和调结构进行了较好的结合,但也要警惕项目审批标准降低
记者:有人担心,启动一批投资项目可能出现“泥沙俱下”,产业结构调整被延误。您认为,有没有这种可能性?
苏明:国家对此也有所关注,最近国家扩大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,对节能减排的电器给予更多补贴。这不仅是在扩大投资,也是在刺激消费,并通过补贴引导低碳行业的发展。
孙立坚:这次稳增长强调了对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项目的投入,财政部明确将投入1700亿元推进节能减排,应该说,将稳增长和调结构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部分项目的环保标准等可能随之降低。
刘元春: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,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所难免,但此次投资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、教育、信息化领域,大部分是基础性的投资,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负面影响不大。当然,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也可能导致部分落后产能死灰复燃。